蕾絲是一種舶來品。網眼組織,最早由鉤針手工編織。歐美人在女裝特別是晚禮服和婚紗上用得很多。18世紀,歐洲宮廷和貴族男性在袖口、領襟和襪沿也曾大量使用。
蕾絲的花形結構以前并不是針織或者梭織獲得的,而是通過捻紗線得到。在16世紀和17世紀的歐洲,使用線芯織造蕾絲成為了個體手工藝者的收入來源,以 常大使得蕾絲工人的工作非常勞累,她們常常在發霉的地下室里工作,并且光線微弱,只能看見紡紗輪子。
自John Heathcoat發明花邊織機(于1809年獲得專利)后,英國的蕾絲制造進入了工業化時代,這種機器可以生產非常精細和規則的六邊形蕾絲底。手工藝者只需要在網上織成圖形就可以了,這種網一般是真絲材質。
若干年 John Leavers發明了一種機器,這種機器使用法國提花織機的原理,可以生產蕾絲圖形及蕾絲網,同時它也奠定了英國諾丁漢的蕾絲傳統。Leavers的機器非常復雜,由40000個部件和50000種線構成,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工作。
今天一些非常優質的蕾絲公司仍在使用Leavers的機器,Karl Mayer推出了經編機如Jacquardtronic 和Textronic用以生產leavers蕾絲一樣的蕾絲,但是更加經濟,精細和輕巧。
合成紗線如人造絲,尼龍,滌綸和氨綸也改變了蕾絲的性質,但是,用來生產蕾絲的紗線的品質必須非常好,捻數比用于針織或梭織的紗線更高。諾丁漢特倫特大學舉辦了名為“蕾絲:展示了學校收藏的75000種蕾絲。這些蕾絲檔案激發了紡織時尚和裝飾藝術專業學生和老師們的靈感,大家希望能夠設計出更多的新作品,將蕾絲的過去與當今藝術和設計融合在一起。這些新作品將在SPINEXPO展會上展出,標題為“蕾絲的旅程”,以期待更多的設計師、買家和制造商在產品中使用蕾絲。展出的作品包括新的蕾絲結構、刺繡蕾絲以及蕾絲演變的印花和圖案。
今日,蕾絲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時尚,亞洲和西方均有生產,它是貼身衣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也可以用來裝飾家居,更是T臺和街頭時尚的寵兒。